我没有看过原著小说,看电影,原著也不是推理小说。多年前我曾经看过京极夏彦的推理小说《络新妇之理》,电影看了一会儿,我还以为是疯子受人控制而有目的的杀人,这和推理小说的情节很像。影片看完有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首先疯子并不像是疯了,很多的表现就像是故意把嫌疑引向自己。影片除了最后的小男孩被杀有明确的人证是疯子干的,另外两起杀人案都有很大的疑点,同样是一刀砍到脖子,第二起案件疯子溅了一身的血,第一起案件却滴血未沾,这不可能。如果疯子真的疯了

我关注《河边的错误》从它参加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开始,看着它环游了23个电影节,然后在10月回到中国参加平遥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惊喜的是能获得作者余华老师的喜爱和主创一起参加了两场映后讨论会,终于在北大浙大的点映后等到了21号上映。
今天天气骤降,跑去很远的电影院晚点10分钟错过开头,却刚好拿到剩下的第一排居中位置,这是作为前排观影爱好者的“命运”巧合吧。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已经看了两场讨论会,但其实在剧透方面并没有什么影响

电影相比原著追加了许多明确的政治符号,将暧昧不清的小镇式的麻木与荒诞转变成了时代性的惊悚,所以很能理解为什么会招致原著读者的不满,只是我个人觉得本片选择的这些符号还挺有趣。
突发、随机及压抑唤起的死亡冲动
在废楼探险的小男孩无法在开门前得知其后是又一个房间亦或是致命的断崖,马哲像买彩票一样从洒落的乒乓球里抽出他的三等功,腹中孩子面临着概率为10%的伴随一生的先天缺陷。作为严打典型形象的死者们及其所牵涉的社会背景展现出了不可捉摸之命运的潜在面貌。疯子显然是压抑心理的具现化

1.我很愤怒。
我发现很多观众看完电影一头雾水,但碍于戛纳的威名和影片看起来“很艺术”的样子,便没有人愿意多嘴电影哪里没不好,宁可说是自己看不懂,是自己疯了。
朋友们,你们没疯,不是你们没看懂,而是电影就没拍好。
直说吧,我很喜欢余华老师的《河边的错误》,但导演和编剧并没有改编的能力,看完电影的我很愤怒。电影不仅改编而且同名,甚至宣传上也猛打余华二字,所以我无法抛开原作纯欣赏电影。但即便愤怒,我仍然遵循自己对电影评判的原则,咱们先说点好的。
(但聊之前我必须要提醒

7.5分。值得鼓励的创作,但未必是成功的改编。原著是一篇较为散乱的中篇小说,想要改编成电影有很多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叙事方式。原著中河边的凶杀案是药引子,描写重点是各色人等受此事影响后的精神状态,于是章节间会出现频繁的时空和人物切换。而也许是考虑到保留这种自由跳脱有让电影结构垮掉的风险,马哲,这个在小说里的作用仅仅是提供一个主视角的角色,在电影里却被提到了绝对中心的位置。为了刻画好这位大男主,编剧还试着去丰富他的心路历程——这是通过加入大量家庭和单位的戏来完成的

《河边的错误》:对多义性的双重背叛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tutenhao.com/n/id-53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