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线上看了两遍,前几天有点映,又去看了一遍。
我是听了《多说一点》的播客知道了这部影片,所以知道结局。尽管如此,第一遍看的时候,情绪仍然非常强烈,甚至会感到一丝恐惧,不知道是不是跟半夜看有关系,情绪被放大了。
最先触动我的是控方律师。我好几次都被控方律师吓到,我总觉得他有一种要致Sandra于死地的强烈执着,不管是出现多次的诱导性提问,还是使用小说来作为证据,都让我有这种感觉。
其次有强烈情绪的是在庭审过程中引用了精神科医生的话语、以及作为证人的心理医生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斩获金棕榈奖的电影《坠楼死亡的剖析》。
Sandra、Samuel以及他们视力有障碍的儿子Daniel在偏远山区生活了一年,一天,Samuel在房子外面被发现死亡,警方立即展开了涉嫌命案的调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Sandra被控。这是自杀还是谋杀?一年后,Daniel参加了母亲的审判,这也是对他父母关系的真正剖析。
随着法庭庭审的慢慢展开,真相依然无法突破,不痛不痒的证据与线索很难还原事件发生的场景,而逐渐浮出水面的,却是主人公之间早已支离破碎的婚姻关系。
3月29日,《坠落的审判》正式在中国大陆上映。这部影片2023年斩获第76届戛纳金棕榈最佳影片,又在今年拿下了第96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在第49届法国电影凯撒奖颁奖典礼上更是包揽了连同最佳影片在内的六项大奖。
但即便获奖众多,作为一部以法语为主的文艺片,在大陆原本关注的观众有限。没想到3月24日该片在北京大学的一场首映礼,由于现场男主持人(辩手陈铭)和男嘉宾(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董强)的发言,让这场活动被推上热搜,也让电影彻底“出圈”。由此也引发了电影内外关于性别权力关系的广泛讨论。

片子看的很疲惫,甚至有些心力交瘁但庆幸自己坚持看完了,也感谢好友的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曾经,关于亲密关系,还有人性的辩论赛,或者说是辩解赛,一个无罪的人需要向专门证明别人有罪的人去全力证明自己的无罪,还有语言障碍,包括不同语言/单词的深层含义,如果不能证明就是有罪,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和经历。
从哪一刻我相信女主无罪的,应该是从她最开始语气,态度,修养,跟实习记者聊天时处处照顾她的情绪;跟儿子聊天时始终尊重儿子自己的决定和想法

因为上课又重刷了这部片子,和第一遍看的感觉不一样。这部电影也经历过了公映和北大映后风波,关于电影是否在讨论性别话题,还是仅仅讨论如何经营婚姻?都已经热议过一轮了。
看完第二遍,我才清晰明白了导演想说什么。
剧本写的相当优秀,无庸置疑,悬疑拉满,叙事的操控感很强,让每个观众得以身处法庭陪审团的席位上,审判这个女性,她到底有罪还是无罪?她到底是个好女人还是个monster?
如果离开了父权制的意识形态,这部片子是没有讨论价值的。因为每个人都身处父权制作为主导的社会结构中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坠楼死亡的剖析》的结尾,没有真相。面对没有真相的结果症状,可以看到,此刻作为女主角的客体小a本质上是一种剩余,是在寻求真相欲望的辩证法中提出的,主体因为象征能指的局限总是无法在象征界找到他真正想要的真相,只好不断的更换她的欲望对象,而这些处在现实中的欲望对象只是客体小a的代理与替身,并不是主体真正想要的,因为主体并不知道她想要什么,才会一次又一次的投入欲望真相的对象之追寻之中。
而作为身处实在界的客体小a

“坠楼死亡的剖析”口碑经典的犯罪片 重述《坠落的审判》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tutenhao.com/n/id-49104.html